今天欧欧特地和有“养基焦虑”的小伙伴们交流了一下,私密沟通大公开!一起来围观!
心理账户: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·塞勒的心理账户理论指出,人的决策取决于心理账户,而非真实账户。每个人都会无意识的把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来管理,然后根据心理的想法重新定义金钱的价值。
举个栗子:
比如日日辛苦工作获得的工资,和意外获得的奖金,会划分为不同的账户。使用“工资”账户的资金可能会更加谨慎的好好计划,尽可能存下来;而拿到“奖金”之后,大部分人会选择大吃一顿,或奖励自己买个平日舍不得买的“心愿物品”。
再比如你每月用于购买服饰的心理账户额度是1000元,当你要买一件2000元的大衣时会感到纠结,但如果将2000元分四个月支付,你就会觉得更容易接受。
同理,如果你计划可以用于投资的(可以长时间不用的)钱是2万元,而一个冲动让你用了10万元去投资,挪用了你的“储蓄账户”或“日常开销账户”,你就会更加不能接受投资中的波动,从而做出频繁交易等不理性的行为。
投资时,对自己的整体账户要有理性的认知和合理的划分,不要因为一时“头脑过热”all in,相反,在能接受的范围内,就可以适当拉长周期看待产品业绩表现,不必日日频繁查看资产涨跌。
举个栗子:可以努力淡化心理账户的作用,对自己的所有资产做理性配置。
比如,把自己的所有资产视为一个总账户,规划好有多少钱是在中长期不用的,可以用于投资的?有多少钱是可能会用于日常花销和固定储蓄的?又拿出其中多少比例的资金到波动较大的混合型、股票型基金上,自己是能承受住对应高波动的?在计划范围内投资,不要盲目追逐热点,也不要因为短期波动而太焦虑,利于减少频繁的不理性交易。
真心一刻:
清晰认知自己的心理账户
目光放长远+对资金统筹管理
有助于做出更理性的决策
减少不必要的频繁交易哦~
滑动查看完整风险提示
基金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、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,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,也不保证最低收益。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,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绩表现的保证。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,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、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书,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,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,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、投资期限、投资经验、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,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,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