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欧欧:很多小伙伴容易把基金分红和股票分红混为一谈,认为基金分红和股票分红一样,都是公司给发的“红利”。都是发“红利”不假,不过基金分红和股票分红主要有以下两点区别:
股票:来自上市公司的剩余利润,可以简单理解为:投资者作为投资上市公司的“股东”,当上市公司盈利时,可以获得其利润分成。分红除息后股价会降低。
基金:来自基金已有的收益(基金资产),是将基金收益落袋为安的方式之一。由于基金收益已在基金净值中提现,分红后基金单位净值会降低。
股票:有现金股利、股票股利和实物股利等方式,选择哪一种方式由上市公司决定,可以同时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,投资者无权选择。
基金:通常基金有现金分红、红利再投资两种分红方式,如果投资者不选择,一般默认的分红方式是现金分红,除个别有特殊规定的基金外,投资者可自行选择分红方式,但每次只能选择其中一种。
牛欧欧:眼看着众多基金纷纷分红,自己的基金却迟迟没有动静,“是不是意味着我选的基金不好?是不是应该选那些分红多的基金呢?”如果你也有这个疑惑,快摒弃这样的“误会”。
我们先来看看基金为什么会分红?通常有以下几种原因:
①触发基金合同规定的分红条件
部分基金在合同中有规定,当基金达到某些条件时,必须分红。偏好基金分红的小伙伴,可以重点关注基金的招募说明书中有关“基金收益分配”的规则。
比如:中欧匠心两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有“在符合有关基金分红的前提条件下,该基金每年收益分配次数至少为1次”等规定。
图片来源:中欧匠心两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更新招募说明书(2022年12月)
②基金规模控制
由于基金分红后,一部分资产会以现金的形式发放给持有人,基金规模能得到有效降低。因此,当基金规模较大时,为了维护基金的稳定运作,同时和投资策略匹配,若有必要,基金经理可能会通过分红的形式适当降低规模。
③仓位控制,落袋为安
当基金经理策略上对后续的市场判断较为保守,可能会选择以分红的形式把一部分收益先发放给投资者,帮助投资者实现落袋为安,在波动市场中引导投资者控制账户仓位。
由此可见,基金分红是以基金盈利为前提,但基金盈利后不一定就会分红。
换句话说,不一定分红多的基金才是好基金,基金长期业绩优异与否与基金分红次数多少间没有必然的联系,更多是基金策略、规则的差异。
牛欧欧:不少小伙伴在基金分红后发现:账户资产不仅没有增多,反而还“变少”了,这是怎么回事呢?
究其原因:基金分红分的并不是额外的收益,而是基金已有的收益。分红后,单位净值会直接下降。因单位净值下降而减少的部分,会以现金或基金份额的形式返还,所以,账户总资产不会因分红而发生改变。
小王持有1000份A基金,基金单位净值为3,则小王的总资产=1000份 * 3元 =3000元。此时基金分红,每一份分1元,不考虑市场涨跌对净值造成的影响,分红后(除息日当天)单位净值会下降到2。
若小王选择现金分红:
他将会收到现金红利(1000元),且分红后持有的份额不变(仍为1000份),因此分红后小王的总资产=基金资产+现金=1000*2(份额*净值)+1000(现金)=3000元,总资产没变,但基金少了1000元,变成了现金。
小王分红后的资产情况:
若小王选择红利再投资:
分红款(1000元)将会按分红后的单位净值(2)折算成基金份额:1000/2=500份,增加到小王的基金账户上。因此分红后小王的总资产=(1000份+500份)*2(净值)=3000元,总资产没变,但持有的基金份额增加了。
小王分红后的资产情况:
细心的小伙伴已经发现了,不论选择哪一种方式,小王的总资产都不会因分红而改变。但分红后基金单位净值会下降,由于账户基金份额的增加、现金分红款的划拨需要一定的时间,这个时间差内,可能会看到账户资产突然减少,别着急,耐心等待一下,不久便会到账。
牛欧欧:大多数基金的分红方式通常有两种:现金分红、红利再投资。收到基金分红的信息,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分红方式?在这里,欧欧先请大家做两个简单的判断题:
√ 自己对该基金未来是否长期坚定看好?
√ 自己用于投资的钱是否短期内不会用到?
●如果你的答案是:YES!可以选择红利再投资。
如果对基金未来的长期走势相对乐观,积极看好,同时短期内没有资金需求,则可把所得红利继续投入该基金,继续分享基金长期发展的红利,且红利再投资的部分免收申购费用。
●如果你的答案是:NO!可以选择现金分红。
对未来市场充满不确定,或短期(如春节期间)刚好有资金需求,则可以先把已获得的收益落袋为安,相当于做了一波“止盈”,且现金分红没有赎回费。
任何时候都可以修改基金的分红方式吗?
任何时候都可以修改,但如果想在当次分红生效,则需要在基金权益登记日前一个交易日15:00前修改完成。大家要注意不要超过时间哦!
牛欧欧:好啦,现在再回头看看刚开始的问题:得知基金要分红,我要趁着分红前赶紧买入吗?只有分红多的基金才是好基金吗?——你有答案了吗?
滑动查看完整风险提示